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

124240609.jpg

科技不等于创新,专利不等于知识产权。


    一直以来,这两个概念在许多人眼里都是模糊的,科技怎么会不是创新呢?假如科技都不算是创新,那什么才是创新?专利不等于知识产权,那每天新闻里讲的那些专利案和知识产权纠纷又是什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我们今天来好好解读一下这两个一直被误读的概念,也许这也是行业最需要弄明白的事情。


    每个企业都渴望拥有更先进的科技,因为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低,拥有新科技就可以轻易地提升生产效率,做出更多的、更好的产品,打败对手,当然顺便能多赚点利润。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过去100年科技日新月异却没有让人们过上美好的日子,工业革命初期,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卓别林、罗素等等那个年代的大文豪大艺术家都曾经有如此的概叹。那时候的学者甚至呼吁科技的邪恶,人们应该生活在更原始的环境里,而不要去发明这个那个,不要污染环境和浪费宝贵的资源。当然,这是极端的思想,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会停止的,科技也一样伴随着人们不断前行,只不过有时候科技的发展会快于同期人们需求增长的水平。其实这不过是改革初期,必须跨越的阵痛期。事实证明,人类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达,一直是向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


    结论:科技是好的,但是科技如果太先进,缺乏应用的基础,那就是无用的。因此,在科学技术被发明出来之后,需要市场充当创新者的角色,把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向市场,通过不断地尝试,让科技从幼稚变得成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新!


跟科技本身相比,创新显得更有意义


    躲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不断在打破旧有知识框架对人类的限制,各种学术性的文献和科研成果,每年都会让整个学术界兴奋不已。然而,真正能走出实验室,变成产品然后能够服务人类的发明却非常有限。今天,人们对发明和科技的理解已经与上个世纪完全不同,同样的今天的创新与十年前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是创新的摇篮,那些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工农业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创新,大多都是“旧科技”的“新用法”。这点确实让人意外,不过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理解,科技在这个年代,更多被指超越时代需求的发明和创造,而市场对这一类发明性的技术,普遍是持有谨慎态度的,尽管市场非常渴望创新。理由非常简单,不成熟和风险让理性的投资者选择了“更成熟”的“旧科技”。这点在市场经济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显眼。

    中国人对发明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同期的西方发达国家,而同时中国人对微创新却一直抱有积极的态度。从早年的拿来主义,慢慢发展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舞。在中国的统治决策层有一种声音一直很清晰:“模仿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最好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从此被冠以一种全新的理解,然而,30年过去了,我们还要继续这样的创新吗?假如说把善于发明的前者比作游泳健将,而后者比作不会游泳的旱鸭子,那么显然为了过河,在前面的浅水地带,摸石头不妨可以算是一种好策略。当后发性优势已经失去,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人们发现前面已经摸不到石头了,到底是选择停下来还是勇敢地去尝试学游泳呢?往前风险一定会变大,而往后就意味着倒退和停滞。

    世界上有不少抱怨中国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人剽窃了他们的科技,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复制和改良,然后又把改良好的产品倾销到他们的国家,这会造成他们国家的巨大损失!近年中国企业一直面临很多这样的指责,在出口贸易上,中国企业屡屡遭受反倾销调查、巨额专利诉讼和惩罚性关税等等。这其实很难说是公平不公平。我们都应该学着把眼光放长远,就像前文讲的一样,事物出现到完善必有过程,中间难免有阵痛期。然而,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如何考虑眼前的事,相比过去,我认为明天更重要。


这个时候的中国人,需要另一种创新


    中国人需要另一种创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和科技水平已经赶超大部分西方国家,至少也拉近了差距,过去,有些观点说中国发展要抓住后发性优势,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经济建设初期,可以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对一些明显的错误和弯路,中国就可以跳过去了,这是优势。但是,跳过了前面这一步,就能绕过所有的弯路吗?显然,我们需要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创新思路。那么这种创新思路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发现跟追赶的对手平齐了,对手已经没有太多经验可供效仿;另一方面,我们也已经超越了部分对手,这部分对手显然也对我们的办法挺有兴趣。这个时候就要转换观念,一是放慢脚步,用持续连贯的微小创新,取代过去的大刀阔斧,这是面对风险的策略。二是鼓励和帮助弱小,鼓励国际合作,帮助而不是像我们当年的对手那样打压我们。因为,只有抱团借力,创新的团队更强大,抵抗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换而言之,我们要争取和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对手,这个并非要告诉对方,万一我们出什么差错,你们就没有可参照了啦等等!因为不需要!而且人家也不会买你的帐!第三呢,就是要学好知识产权和善用国际规则。


鼓励创新应该是国家战略


    19世纪中,同是亚洲落后国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坚持走洋务改革路,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复兴。可惜其后误入歧途把国家拖进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泥潭。即便经济经历了二战的彻底破坏,国力一度跌入万劫不复之谷底。战后日本从“贸易立国”通过吸收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走模仿、消化、吸收的复兴之路,到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从国家战略上鼓励市场和整个国家产业的自主自立,终于实现民族第二次复兴,并重新站上亚洲之巅。9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发展停滞期,后续将近十年里,日本人明显地感觉到竞争力不足。21世纪日本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技术积累,都无法追赶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而在亚洲,日本的工业实力也无法抵挡新兴经济体在产业规模化的日益增长。为了重新赢得国际竞争,日本从2002年修改国策,提出以“知识产权立国”取代“科技立国”的原有国策。这绝非简单的字眼调整或形式主义,这可是用十年经济衰退的惨痛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训!国家的战略转型总是伴随阵痛。日本政府通过: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完善的研发体系、颁布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培育体系、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法律保障等具体措施。实现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成功落地。时至今日,我们的邻国仍然顽强地站在世界强国的前列。

    作为当代中国人,除了欣赏和学习别人成功经验之外,我们更应该清醒,应该明白知识产权对当代中国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我国在2009年就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思路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尤其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仍然缺乏基本法律的保障。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法律保障是知识产权经济的核心,除了提出优惠政策,我们更需要的是规范和保障。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环境,是足够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阻碍文化产业前进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创新风险高,二是维权难。假如,中国也把企业的专利创新和知识产权资产化,作为企业经营和税收考核的硬指标,企业就会重视技术积累和人才的培育。只有市场实现底层力量驱动,让政策全面覆盖行业,才会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另外要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还需要更多细致的法规。只有把知识产权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下大力气产业才会迎来新的腾飞。


知识产权是一种有效的武器:


    过去,我们在国际贸易饱受发达国家的欺负,人家在知识产权和产业定价以及贸易壁垒的设定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理解是模糊的,但其实专利只是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其中一种。如今,中国也步入世界强国之列,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贸易筹码,同一个市场,相同的游戏规则,如何加以利用使之为我所用。相信,这一定是后续十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博弈的主旋律。

    中国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缴的学费确实不少,各种文化纠纷、专利诉讼……但那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怎样善用这一有效武器,在未来产业竞争里占据先机。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中国官方22日在北京举行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称,中国去年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5.9万起,涉案价值4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趋势明显。去年,国家也在法律上对知识产权有了众多新规定,针对知识产权融资、投资、出资和知识产权代理、评估以及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税收减免等均有详细规定。

    作为卫浴产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武器,为我们的产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创新,让更多社会资源主动流入卫浴产业,为整个行业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技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让全行业能够享受知识产权政策改革带来的创新红利。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下一篇:我们需要经营模式创新还是思维模式的创新

发表留言

*

*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